查看原文
其他

硬核干货:为什么头部公司都在关注这十个生活方式趋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五道口高管教育 Author 蔡军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CMF(色彩、材料、工艺)


 


最近,清华五道口云课堂“在线大讲堂”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管理研究所所长蔡军,以“趋势与洞见——发现未来创新机会”为主题做线上分享。本文是根据本次讲座的文字实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进行的整理和编辑。


 为什么要做趋势洞见?
为什么要做趋势洞见?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2020年以来,全球范围的社会、经济、科技大变革加速推进,还有我们国家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社会都在出现巨大的变化。当企业面对挑战和创新的抉择时,非常需做出正确的判断,尤其是中国企业已然在很多领域走到世界前列,很多领域的创新已经有别于西方企业,如此一来更需要对未来的发展作出正确判断。
第二,想要通过多维度的判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方向,不光是要基于当下,更需要对未来做出判断,而洞察未来就要从趋势开始。
第三,过去我们可能是从经济、商业、营销、金融这些视角去洞悉一些发展趋势,很少聚焦在生活方式上。但我们这些年看到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很多咨询机构都在关注生活方式的变化,因此我们更聚焦于从设计的角度透视生活方式演变下从科技、时尚、产品到服务体验的变化,去寻找创新的机会和赛道。
目前CMF设计军团有成立汽车CMF、手机CMF、家电CMF、色彩、表面处理工艺、家居等CMF行业交流群,有想加群的朋友可以加群主微信13480765097,备注要加入的微信群。
《时间简史》和《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去年针对疫情后发生的变化写了几篇文章,我注意到他这几句话很有意思。


“对于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未来,上一代已经无法给予年轻人更有价值的建议。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化、环境崩坏,代际间的利益冲突正在加剧。”
“历史已经向你预告了变化的必然性,而更重要的是理解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讨论尤尔·赫拉利的这些见解,而是以2020年为背景,来诠释他所说的正在发生的变化和趋势,以及我们的一些总结。
对于2020年,想必大家都深有感触。这一年,社会遭遇了全球气候变化、互联网、人口增长、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和新能源爆发等新变化,加之疫情与国际形势的因素,我们看到西方价值出现了一些危机,反智思潮泛滥,理性主义的声音突然消失了。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如何去判断和把握趋势和方向?如何去去寻找创新的机会?这里我送给大家这句话:


“历史告诉我们,伟大的创新往往诞生于艰难时刻。”


目前很多企业都面临困惑和压力,但创新正应该是在这个过程中去思考,去寻找,去发现。四年来,我们一直围绕经济、科技、新生活方式、新社会理念等方面的新应用进行信息收集,不断地分析,解读其中的趋势变化。每一年我们都会编制一份趋势分析报告和举办趋势洞见大会,去探讨可发现的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年都会采用不太一样的视角。比如2020年是从人群的角色、活力、人设和他诉求的一些价值观的角度去看,尤其是基于90后、00后这样一些新世代人群的角度。我们也会从环境、科技、老龄化社会,以及整个社会价值观的一些方向,来寻找关键词和关键点,并从中提取出十个趋势和方向。
2020年的十个趋势,分别叫做云生活、宅世代、后浪新生、国潮新尚、食物重构、社区微中心化、健康我做主、对话适老、可持续的身份感、液态社会。

 1. 云生活 
我们用在线直播的形式来举办讲座,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非常典型的云生活。2020年8月,《纽约时报》首席执行官预言说纸质报纸20年后会消失,话音刚落,已有十几年历史的宜家《家居指南》宣布停刊。2020年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在家办公,加快了我们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进程。
在苹果公司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宣传其Apple Fitness+服务的视频,它更多的是一个健身指南。很多是基于在家办公、在家运动这样一种云生活的场景,用手机和可穿戴设备来监测运动健身。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已经达到14.21亿台,人均使用时间达到了4.5~5小时,尤其是90后、95后这些互联网的原住民。因为消费场景转移到线上,所以我们很多新兴消费习惯已经在无形中得到培养,比如说健康的价值回归,再比如大家去商店、银行都习惯了扫码,在逐渐适应一种无接触状态。
与此同时,企业也在适应。在隔离状态下,很多企业无法开展线下销售,于是也开启了一些创新尝试,比如虚拟体验、云销售。例如欧莱雅旗下的兰蔻品牌在新加坡推出了虚拟旗舰店,这类沉浸式的3D虚拟购物体验,日渐大行其道。
还有Airbnb爱彼迎 ,大家都知道它过去的商业模式是民宿平台,但是这次疫情的冲击实在太大,当全世界的旅游都冻结住,该怎么办?他们必须自救。所以现在Airbnb的网站上推出了基于小额收费的线上体验服务,通过视频创作者提供的内容来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看得出来,Airbnb是在拼命想办法维系这个品牌,期待之后还能恢复元气。它是一种自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云体验。
再比如奢侈品电商YNAP联合摩德纳大学研究AI在虚拟试衣和视觉搜索方面的应用,大量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来识别服装款式,还可以细化到材料、长度、颜色。所以我们看到,线上化趋势对于企业和品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体来说,虚拟现实在“云”的加持下展现了替代线下体验的极大潜力,而且可以对保护世界遗产和自然发挥作用。一项针对全球企业领导人的调查发现,57%的受访者相信他们的行业不会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只有10%认为会保持不变。数字化已经准备好在所有的商业和生活领域扮演中心角色。随着5G的普及,肯定会有更多此类云场景得到运用。不管疫情如何变化,未来我们肯定会逐渐适应这种线上的东西,从云生活、云销售、云展示到云体验,无接触、数字链接、场景化将是科技转变到产品和服务的通道,这是非常值得企业关注的。

 2. 宅世代 
2020年是宅之年,“宅”成为我们我们今天生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内容。去年一二月份,中国在线教育消费增加了300%,短视频消费上升60%,上千万的学生在线上上课,还有两亿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下面两个图展示了2020年一项全球调查的数据——左图是说98%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至少在一定的时间中以远程方式办公;右图则是说全球范围80%的受访者现在都处于在家办公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一个信息。

远程办公带来了诸多的优势,比如能更多地组织大型会议,能营造一种虚拟的在一起的感觉,促进协作性。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有些过去不太愿意社交、不太说话的员工,他们在线上反而变得非常活跃。
2020年小家电迎来爆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消费升级——带有无线连接功能的家电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大家的宅家时间增加,催生出了某种赋闲经济,我们称其为“沙发购物”。这种对品质生活的需求会变成一个长期过程。
可以说,任何促进我们宅生活方式的物理和数字产品都会越来越受欢迎。虚拟产品未来的大爆发,从学习、陪伴、旅行到健身,在线方式下的远程生产力的提高,这些都会成为一个趋势。随着数字化继续发展,价格走势可能会呈现两极分化,我们的组织企业要加强敏捷性,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化。

 3. 后浪新生 
去年5月, B站联合各大主流媒体推出了一条为年轻人发声的视频,叫《后浪》。视频播出之后有非常肯定的,也有很多吐槽,其核心是把我们所说的Z世代推到了台前。
所谓Z世代,是指以95后和00后为代表的这代人,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估算有全国有2.63亿。如果再扩展到“泛Z世代”,把90后甚至是85后也包括进去,总人数应该超过四亿。这2.6亿人每年的总开支达到四万亿元,占全国家庭总开支的13%,并且还在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还有很多关于他们的统计数据,比如43.7%的人是单身,超过40%的人选择分期付款旅游,在营养保健品购买者中占比超过25%等等。
Z世代崇尚颜值主义,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新潮的化妆品、服饰服装,还有美图美颜等等,都是这个世代所推崇和欢迎的。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独立,追求快乐。另外还有潮流养生、懒系生活、反差萌、悦己消费,都是他们的标签。阿里巴巴前CEO魏哲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说他现在最关注是95后,因为他们开始走出校园,是将要掌握全家人钱袋子的关键年龄,但是对95后来说,悦己比悦人更重要,好玩比好用更重要,所以他们也是一个消费升级的代表性群体。
Z世代也是数字的一代。大家知道B站是承载了Z世代很大关注度的一个庞大平台,它的年收入达到41个亿,月活达到9300万,平均使用时长78分钟。抖音也吸引了包括Z世代在内的大量人使用,其月活和使用也在爆发。
Z世代的消费观也是非常独特的。贝壳研究院的调查显示,90后人群呈现出独居、单身、享受自由、异地工作等特征,使得迷你家电、迷你KTV、迷你健身房、宠物经济、便利店等“小份消费”升温,这是一个巨大的一个社会变化。相比70后和80后,Z世代在心理状态上更为积极,他们不放弃单身带来的独立与快乐,但是也会陷入所谓快乐法则和个人主义的纠结。
除此之外,Z世代是对品牌没有成见的一代人。虽然传统奢侈品牌在中国仍然受到追捧,但是近年来新的品牌和新的消费群体正在涌现,因为传统品牌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他们更愿意去尝试新品牌。
Z世代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最有影响的消费群体,他们也是被消费主义裹挟向前的一代人,但是由于疫情的变化,今天Z世代的消费观又变得比较理性和有度。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根据用户消费的偏好去推出更符合年轻人心理的新玩法,去重塑新生代的消费观念和经济行为,重新去定义潮经济的内涵,去构建新的品牌?

 4. 健康我做主 
关于健康的问题,其实也和Z世代或者说新生代直接有关。
社会组织发现,中国有超过两亿人存在脱发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脱发的玩笑,“程序猿”自诩为脱发的主力军,杭州某互联网大厂38%的员工认为自己存在脱发问题。上海的健康指数报告显示,这几年体检异常率确实在上升。随着抑郁、焦虑、高糖胖、过劳肥这些问题日益频繁地出现在90后和95后的日常话题中,他们也非常主动地关注自身健康,因此年轻化成为健康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与之相伴的是健康产业消费升级出现很多新变化。尤其是在健康饮食方面,年轻人不希望太多的油脂,“善吃爱身体”、“轻食我最型”、“品素慢生活”等流行词反映了他们对于自身健康饮食的强烈需求。大家可能知道元气森林,它是主打低糖低脂低卡饮料,其2020年5月的单月业绩就超过2018年全年销售额,公司估值上升到140亿,所以它切中了一个巨大的赛道。
主打健康牌的小家电也成为一个热点,现在92%的消费者在选购家电时都会注重健康方面的功能,比如涂层是否有害,能否净化空气,能否杀菌等等。
可能很多朋友家里都买了任天堂的“健身环大冒险”——去年9月在国内开售后很快售罄,全球销量超过400万。他的发起人自己都说当初是出于健康考虑才策划了这么一款产品,结果成了爆款。美国虚拟骑行平台Zwift也获得融资。未来还将有更多类似这种以软硬件交互方式结合虚拟世界游戏和健康锻炼元素的产品诞生。
所以,身体健康将成为未来的终极奢侈品,无论你买了多少消费品、奢侈品,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而健康产业和品牌的融合会成为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的增长领域。

 5. 国潮新时尚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经济增长,无论国内外都兴起一阵“国风”文化热潮,年轻人变得更加认可东方美学的概念,所以很多品牌在设计风格上也是投其所好。比如花西子这个美妆品牌,长期聚焦国风审美的消费群体,在其官网上可以看到确实是很东方审美。

当李宁的2020年春夏新品亮相巴黎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一种国潮风格。早在2019年他们就开始把红领巾之类符号化的东西融入到现代穿着中,去讲述中国的故事。
2019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雷教授带领团队与宝马合作,推出了宝马七系的一个中国系列,探索性地运用了大量中国风格,从色彩到材料到一些细节,非常细致地表达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经典性的内涵。另外清华美院的李薇教授这些年也一直在探索一种中国文化风格,她用丝织品和薄纱来编织一种轻如蝉翼的效果,获得了全国第十届美术展览金奖。
还有设计师孙云在杭州做的一个室内设计,叫“宴西湖”,运用了宣纸之类的场景材料和新的投影技术,创造出一种富有诗意和情调的室内设计,实际上是升华了中华文化中非常具有诗意的一面。
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潮流,比如说以中国市井元素为灵感的土酷风格也在走红,并且影响了相当一批Z世代年轻人去“复古”六七十年代风格。
然而在国潮的盛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杂音,比如一个英国事务所设计的广州融创大剧院,还有重庆武隆的“飞天之吻”。我们如何去看待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丑的,哪些是不符合我们的文化认同的,大家心里其实都会有答案

在新时代对中国文化的重新诠释和赋予新的意义,是今天“国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文化的多元性风格得到新一代的认同,不光有阳春白雪,也有土酷美学,还有其他民俗的一些风格演绎,但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而协调的风格,或者说能够得到一个时代长期认同和积淀的文化风格,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今天我们需要对中国元素进行重新解构,并结合时尚、材料、符号、内涵、寓意去延伸全方位的品牌创新,而且这样的创新其实是可以成为更为国际化的风格。反过来,我们也应该警惕一些滥用中国元素所造成的审美倒退,这涉及到提升全民的审美意识。

 6. 对话适老 
老龄化,这是一个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突破三亿,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由于婴儿潮一代人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红利消失,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2020年,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线上和数字化设施,比如健康码、数字识别等等,也从中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老人被推入了一道数字鸿沟里。比如去年,一个90多岁的老太太被家人抬到银行去做人脸识别。当中国步入老龄化以后,我们的科技和产业该如何为几亿人的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我们整个社会都要为迎接老龄化从不同角度做好准备。国家也注意到了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娱乐这些方面的智能化不便问题。
围绕“适老”问题,其实有太多需要推动的地方,智能产品太过复杂的话确实会给老年人造成使用障碍,我们需要开发更为智能便捷的操作和功能,让老年人也能够体验和使用。比如高德地图上线了可以一键打车的功能,这是一种很好的改变。到2030年,中国的养老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所以这是一个万亿级的蓝海市场。我们今天的年轻一代企业家应该多走一步,积极立足于“适老性”来研发产品和服务,以同理心的方式为老人考虑。
另一方面,更多的老年人可能也在适应数字社会,我看到一个数据说2020年以来学会使用在线和数字产品的老人增加了30%,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因此对话适老是科技、人文、社会与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的一种互动和相互适应,老龄化带来的创新机会将从医疗、康养、居住、金融、保险扩展到全系统的产品和到服务。
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仅仅满足于物质和技术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在向适老化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只有从整体的社会服务机制到系统的公共政策和人文关怀都得到从上至下的支持,社会才能实现均衡和良性的发展。

 7. 社区微中心化 
2020年初期,社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小区快递到志愿者,到小区网格化管理等等。这是一个特别有发展潜力的机会,以社区为中心的商圈正在变得更加小型化和多元化。苏宁、家乐福纷纷开发小区门店,还有社区生活中心、精品超市、社区生鲜店等等,丰富的社区小店也更多地融入到社区场景中。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前段时间滴滴、饿了吗、美团都加入了社区团购市场大战,就是为社区的巨大流量所吸引。社区团购其实是源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出现了一种叫做生活社的组织,从销售到社区互助,它大力推进了社区层面的各类活动。所以它不只是一个商业性的事物,还涉及到很多社区层面的互动。我们现在做的社区创新,可能还只是停留在社区零售这样一个商业性的层面,未来还存在很多机会,比如服务社区、养老等。据预测,2022年智慧社区建设的市场规模将接近一万亿元,所以现在也涌现了一些公司,从单纯的物业服务切换到社区服务,包括海尔也在做这样的一个工作。
以社区为中心的新商业模式正在激发更多提供生活方式的服务场景,社区并不仅仅是微型零售单元的聚集,在城市环境改造方面,包括垃圾处理、废弃物回收等等,社区有非常多的工作可以做。未来的社区是以分布式的微中心提供更多的城市便捷服务,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使丰富多彩的社区小店和生活服务融入社区场景,从过去单一死板的居住空间,变成一个可以充满活力的、本地化的、可持续的生活系统。但前提是建立更加良性互动的社区居民参与式机制,通过服务设计和社会创新来构建一个更关注人与社区内在联动的新型生活互动空间。

 8. 可持续的身份感 
去年,中国在碳排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力争2030年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下图左侧是2018年以前的空气污染示意图,可以看到污染是相当严重的,但是现在的整体空气质量相比前几年改善很多,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右图是德令哈的太阳能光热电站,非常宏伟。我们国家在能源可持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占比较2012年提升了8.9个百分点,整个能源生产方式在迎来一场大变革,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都具备巨大的爆发空间。

新世代的消费者们对环保也更加看重,有调查说73%的新世代受访者希望品牌使用可循环材料,人们愿意多花一些钱来购买对环境和民生更负责任的品牌的产品。这意味着在同等硬件条件下,那些对社会进步有推进作用,对可持续发展更有益的产品设计将更容易脱颖而出。
从全球范围看,不少企业都在可持续方面展开了尝试。比如麦当劳采用了免吸管的新设计。像安踏从年轻人喜欢的“霸道”系列入手,推出了霸道环保鞋,有20个部位采用可降解材料或者可回收材料。另外像耐克、阿迪达斯还有H&M等,各自也都大量地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汽车行业也大量采用可回收和可降解的材料。人们的意识都在得到改变。
身处消费主义浪潮下的人们开始主动反思所谓的便利带来的弊端是什么,反思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新世代人群更注重寻找一种“自我身份感的可持续”,只有可持续才代表走在时代的前列,才代表一个新世代的身份。所以未来人们可能对用后即弃的东西会越来越排斥,更愿意用新能源的方式出行,愿意为食品安全、环保和可持续方式买单。可持续的生活价值观是未来进入社会的公民身份证,这一点肯定是越来越明确了。

 9. 食物重构 
最近大家都看到植物肉出来了,也许五年内大家在餐桌上看到植物肉将不是一件新鲜事。实际上已经有一些速冻食品采用了植物肉。专家们预计,十年后全球肉类市场的规模要达到1.4万亿美元,其中替代肉类的市场将从目前的不到1%提升到10%,超过万亿人民币。因为疫情影响,以及前段时间猪肉涨价,还有猪饲料问题等等,大家在食品方面有很多不安全感,希望通过植物肉这种新事物,可能会形成一个新的变化。
美国的星巴克、肯德基都在推植物肉,美国人造肉的第一股叫Beyond Meat,已经开始在国内建厂。国内很多企业也在推植物肉,本土植物肉品牌包括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等,也得到很多融资。这是一个在饮食方面的巨大变化。
到2050年,如果全球人口按照预测中的那样达到97亿,那么全球粮食产量需要比现在提高50%才能满足需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以食物创新为代表的新农业将颠覆传统。植物肉将会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和生态融合发展,这是让我们值得期待的一个方向。

 10. 液态社会 

这是西班牙艺术家西尔维亚·庞波的一件作品,它实际上是一幅摄影拼贴,把好多场景拼接在一起,有人、有物、有车、有环境、有标志,表述了一个混合的、模糊的、杂乱的状态,实际上正是液态社会的一个写照。

“液态社会”是由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现代社会出现了各种异化和裂变,归纳为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的脆弱性、暂时性、易伤性和持续性的变化。他认为这是一种不断变化、永无休止的流动状态,因而称之为液态社会。
目前全球有超过50亿人在使用手机,使用网络的人口有40多亿,有38亿人日常活跃在社交媒体上。2020年,手机使用时间增加的人数达到76%,电脑使用时间增加的比例为45%,其他数字设备和服务的使用,比如流媒体、游戏、智能音箱和可穿戴设备等等,也都有不同比例的上升。疫情期间,中国用户的日均上网时间超过五个小时,比2019年平均增加30%。
在虚拟化的网络世界中,我们的空间感将受到某种改造——大家感觉距离很近,但其实物理距离可能很远,这会改变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无论是浅层的娱乐消费行为,还是更深层次的价值观、世界观。
按照2018年的统计,中国有2.4亿单身人口。单身者的增加会带来单身经济的变化——从基本生活必需品向精神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升级,从而创造出非常巨大的市场。除此之外,它还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漂移,瓦解传统家庭观念,导致出生率下滑,加剧人口危机。
正如鲍曼所说,在液态的现代社会中不再有永恒的关系纽带,人际间互有牵连,但不再着重紧密扣紧,在于可以随时松绑。人们更希望获得瞬时快速的刺激而不是连续持久的期待;流动性与速度成为决定社会分层的因素;既有的规则与标准正快速液化。人们在这种状态下更需要一种圈层,就像在大海里寻找一个个孤岛,然后在里面求得一种圈层化的存在感。
比如在网络媒体的大量使用中,我们看到各路网红直播实际上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在如此流动而善变的环境下,人们反而聚集形成了一种圈层,希望跟随一些意见领袖。所以薇娅、李佳琪的直播形成了一种KOL效应,带动和影响了很多人的观点。
另外一个就是标签化。我们看到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类似的标签,打工人、内卷、抗糖斗士、社会性死亡等等。还有各种很标签化的表情符号,也代表了我们在每一个圈层的一些意见和想法。人们更希望在网络社会中寻找归宿感和认同感,在“液态社会”中以虚拟的方式不断更换自己的标签和表情,从中获得存在感。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凯斯·桑斯坦在著作中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他发现在信息传播中,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不是全方位的,他们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感到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就桎梏于一个像蚕茧一般的“茧房”里。我想大家对此都有体会,你刷手机的时候,如果查看某样商品或者点开某个内容,就发现越来越多推送给你的信息都是你喜欢看、喜欢听的,这就导致你看不到其他的一些信息,久而久之使你无法公正、客观地去作出判断。
这种信息依赖,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加持下,将导致人际关系更加的圈层化,导致群体极化,甚至形成对公共议题的一种挤压。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液态社会下的种种趋势?我做了一些基础总结:
一、液态社会中的消费形态可能会变成一种弹性的、符号的、时尚的、娱乐的,而且更讲究极致体验的东西。那种固化死板的,会慢慢不太受重视。
二、在液态社会的人物画像方面,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形象,未来大家可能更注重打造自己在虚拟社会中的人设,因为虚拟社会能够把自我的内在价值观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用到多种标签,而且根据时间、状态和圈层的变化,画像也不会完全固化。我们过去针对消费者做的一些研究和理论模型将因此受到挑战。
三、对于组织属性而言,在网络化的液态社会下,传统死板的金字塔型管理可能会受到挑战。新的组织是以一种松散、灵活、动态的形式,可以随时被组织、解散和重聚,可以应对多元快速的变化。高度固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无法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四、自2020年起,由于传统模式已经不再行得通,一些企业展现出了较强的灵活性。面对新局面,企业能否进行快速响应,这涉及到进行柔性的、定制化的、以用户为导向的调整,同时通过算法来把握大的趋势和方向,而且必须是以一种从产品到服务全链路的方式。
我们如何应对这种液态社会,核心在于构建一套创新的思维基础,这包括三种很重要的思维:
  • 设计思维——通过对用户问题的发现、定义,以创新方式不断寻找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个固化的线性的思维模式。

  • 生态思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且互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 系统思维——在系统的层面上,综合性地思考元素和改变,并不断地进行转换和对应。



 结语 
农耕时代的村落和工业时代的城市如今都变为固态的形式,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正在液态社会中漂流冲浪,这是一个栖居的世界,犹如一个漂移的领地。在这个社会中,固化的价值观正在消解融化,永远持续的增长不会存在。未来的产品形式将更趋于柔性化和流动化,新的物种属于那些具有生态扩展性和更加韧性的品类,具有极强适应性,且具备设计思维、生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的人或组织才会是胜出者。
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方式就是以变化对变化。而且我们要学会与复杂和不确定性共存,随时为这种不确定性去做好准备,最核心的就是对未来的趋势不断进行更新,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把握。

免责声明/Disclaimer 素材来源于清华五道口高管教育,作者蔡军,已获授权;② 版权归原创作者及其公司所有;③ 若此文章或图片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微信13713875667)删除。

2021崭新的一年,金牛贺岁,相信大家也都度过了一个开心幸福的春节。2021我们会面对更多的挑战,也要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一年之计在于春,给自己充电也要安排上。

第七期CMF设计研修班课程将于4月和5月开课。A+B同时报名可优惠2000元。



推荐阅读:

多图 | 深圳家居展上感受材料美学!石木皮塑金等多种多样九大常用色彩设计分析!第五期 | 精选CMF设计案例解析,汽车|家电|新材料等
OPPO Find X3发布,采用复杂曲面玻璃后盖,工艺细节揭秘手机新表面处理技术,vivo与金力泰子公司开展合作74页PPT详解金属表面处理工艺一文全面了解金属拉丝工艺(附企业名录)
超多图 | 铝材料与CMF设计的极致融合





为探索CMF深度与广度,提升行业水平,军团邀请到:

海尔、美的、格力、西门子、奥克斯、小天鹅、海信、康佳、TCL、松下、奥马、长虹、飞利浦、创维、莱克、科沃斯、苏泊尔、史密斯、美菱、九阳、海派、仁宝、罗技、华硕;Apple、华为、小米、三星、OPPO、联想、中兴、vivo、酷派、魅族、乐视、Motorola、传音、努比亚、奇酷360、一加、美图;微软、intel;宝马、大众、广汽、北汽、上汽、一汽、长安、长城、吉利、海马、江淮、比亚迪、奇瑞、现代、中车、陕汽、东风、潍柴、蔚来、泛亚、小鹏、宝沃、伊狄达、开云、同捷科技;佳普、老板、正大、模德、奥普、樱花、欧普、欧派、顾家、华帝;杜邦、库尔兹、巴斯夫、陶氏、PPG、苏威、阿克苏诺贝尔、3M、艾文德、LG;武汉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江南大学、东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美院、天津科技、天津工业、广州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浙江理工、浙江工业、中国地质、南京理工、南京航空航天、北京理工、西南交通、广东工业、华南理工、华南工业、华南农业、安徽农业、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色彩设计研究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色彩中心、爱色丽&潘通、丽华创新制造、江南大学&卡秀堡辉联合创新实验室、荣格、YANG DESIGN等诸多业界同仁,分别来自家电、3C、汽车、家居、资源方、学术界、第三方平台、设计企业等,共同探索CMF,助力行业发展。


用心研究分享

设计、材料、工艺、趋势、文稿、资讯

CMF设计军团免责说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对于行业的个人看法,作为分享交流。本文引用的图文、数据等其它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用于学习之用。任何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如需转载,请与军团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MF设计军团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